(资料图片)
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地旅游景区游客爆满,而青岛市蔬菜之乡平度市仁兆镇每天也聚集五万多劳力,不是旅游的,而是采收蒜薹的,广阔的大蒜地里,到处是采收蒜薹的人群。仁兆镇6.3万亩蒜薹陆续上市,地头价每公斤11元创历史新高。
4月25-26日,平度市仁兆镇以“相约沽河春•共绘菜乡卷”为主题举办了首届青岛仁兆蒜薹美食节暨蔬菜博物馆开馆等一系列活动,省市20多家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作为国家地标产品仁兆蒜薹的知名度更加提升,不少蒜薹收购商就是通过媒体看到优质的仁兆蒜薹慕名而来的。“我是临沂的蒜薹经销商,5月1日上午来到仁兆的,通过媒体报道,看到仁兆打蒜薹比赛,看到蒜薹质量很好,所以早早来抢占收购点,今年准备在这里收购1万吨。”目前,外地收购商已经有200多人来仁兆收购蒜薹。
正在田间帮助合作社社员销售蒜薹的青岛锐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仁兆蔬菜经营主体联合会会长吕仁智介绍说,今年的蒜薹产量高,每亩产量在850公斤左右,并且质量还好,没有病虫害,最主要的是价格高,每公斤11元开市,光蒜薹每亩就能收入7-8千多元,老百姓又发财了!
仁兆镇自古就有种植大蒜的历史,大蒜是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2014年,仁兆蒜薹被农业部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的“沽河”牌系列蔬菜,被农业部和山东省评为优质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有了这块金字招牌,仁兆蒜薹进入了崭新的发展篇章。为了将地标产品的种植标准推广下去,让广大老百姓转变传统观念,接受这种标准化种植方式,该镇以蔬菜经营主体联合会、农业合作社、庄户学院为依托,一方面发动合作社种植大户率先采用标准化种植示范,从选种、播种、覆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到蒜薹收获,一步步做给老百姓看,让老百姓看到标准化种植带来的高产和优质,不仅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了30-40%,而且蒜薹的品质也有大幅提升,往年常见的花斑病没有了,这样的蒜薹更耐储运、口感更好;另一方面该镇利用2012年8月创办的“庄户学院”,对该镇和周边种植户进行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授课的同时,还邀请标准化种植大户走上讲台当“教授”,把自己的种植经验无偿地传授给农民,让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最新、最直接的技术。十年多来,庄户学院累计培训8万多人次,其中有510名农民获得了国家信息库备案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因此大蒜的标准化生产得到迅速推广。从种植到收获,该镇农业服务中心全程跟踪服务,不定时抽查全镇农资超市,严查违禁农药和化肥销售;在田间多处设立农药袋和农药瓶回收点,防止到处乱扔造成土地和水源地污染;蒜薹成熟期每天多点检测蒜薹品质,确保符合地标品质的优质蒜薹走向市场。
仁兆蒜薹因为耐储运、口感好、绿色安全,赢得了广大蒜薹销售客户的青睐,多年来,不管市场价格如何,都会优先来仁兆收购蒜薹。烟台客商李先生介绍说,他今年62岁了,因为质量好、价格公道,他来仁兆收蒜薹已经连续20多年,当地的很多蒜农都认识他。像这样的多年固定客商,在仁兆蔬菜协会备案的有100多位。到了收获季,沿路收蒜薹的烟台、临沂、大连、江苏等外地车辆到处可见。近些年来,随着本地蔬菜保鲜产业的发展,兴建了蔬菜保鲜库150多个,蔬菜储量70多万吨,当地客商也加入了货源争夺。这样,就出现了各路客商扎堆抢收哄抬价格,一看价格太高外地客商又竞相撤离、本地客商打压价格的现象,这其中伤害最大的就是农民,价格的不稳定就导致了收入的不均匀,经常有些农民因为采收蒜薹的时间早晚不同导致“丰产不增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2007年以来,该镇农民们自发成立了100多个蔬菜种植合作社,农民抱团发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由合作社和客商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价,既给农民保了底,又让客商吃了定心丸,不至于出现农民盲目种植、市场饱和无客商收购的现象。
今年,该镇引进了“套餐施肥”新技术,增加大蒜的抗逆性,提前预防病虫害,增强大蒜的活力,更加适合大蒜生产的全过程。并且,肥料供应商以每斤高出市场价2毛钱的价格对使用“套餐施肥”的蒜薹进行收购,在保证了农民销售的同时,还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今年仁兆镇大蒜种植面积6.3万亩,预计蒜薹总产50万吨,收入突破5亿元,蒜薹成为仁兆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