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01:02暑期来乐山,乐山大佛一定是必去之地。你是否好奇,千百年来,大佛是如何进行“美颜”“美体”以展现最佳状态的?
8月17—18日,2023“天府旅游名县巡礼”媒体集中采访宣传活动来到乐山市中区,调研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传承水平。
在乐山大佛景区背后“藏”着一所石窟研究院,院内小径深处是一面名为“佛脚平台外观改善实验”的水泥墙,研究人员以对比形式清晰展现了不同材料、颜料的性质功用与保护效能。
当前,结构失稳、液体渗透、表层裂化是乐山大佛面临的三大病害,寻找更有效的石窟寺保护方法成为当地急需攻破的学术难题。“佛脚平台之前是用钢筋混凝土进行了拓宽、加固,但是它与大佛的面层颜色、周边砂岩和岩体性质均不相同。为选择更合适的材料对大佛进行刷涂保护,我们通过不同配比做了三组实验,探究哪个组合最能让原状与修复面呈现浑然一体的效果。”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保护科技术人员谢宣表示,目前呈砖红色的第三面实验墙是最接近乐山大佛两侧红砂岩的,它不仅能增强石窟的抗拉抗压性能,还能减轻大佛面漆的脱落情况。
石窟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基因。作为巴蜀石窟中的重量级IP,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通高71米,是现存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弥勒佛造像,于1996年与峨眉山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
2021年5月,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正式从正科级“升格”为副县级,成为全省首个由地市州设立的副县级石窟保护专业机构。眼下,该研究院人才构成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近50%,一支专业性、技术性、复合型文保人才队伍正加速形成。“乐山大佛的保护工作做好了,在全国两千多处石窟寺都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还要继续深耕,继续开拓。”著名文保专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詹长法说。
接下来,乐山将坚持保护优先,陆续实施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勘察研究、九曲栈道危岩抢险加固前期勘察研究等重点项目;不断深入石窟寺价值挖掘工作,系统化梳理乐山大佛历史文脉;实施乐山大佛世界遗产景观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乐山大佛博物馆建设、柿子湾崖墓博物馆建设等项目,持续推动文物数字化成果向特色文创产品转化,让文物点亮民众生活,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