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董铭】今年端午档,中国电影市场取得佳绩,9.1亿元票房成为仅次于2018年的“史上第二端午档”。其中两部口碑不错的新片《消失的她》和《我爱你!》分别以5.5亿元和1.5亿元稳坐档期票房前两位,好莱坞特效大片《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和提前点映的《八角笼中》也拿到8185万元和6644万元档期票房。然而之前被看好的《别叫我赌神》表现令人失望,纵然有周润发和“赌神”的名头护航,上映4天票房只有3684万元,“港式怀旧”对今天的观众真的没有吸引力了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赌神”只是噱头
《别叫我赌神》讲述周润发饰演的“吹牛辉”原本是个吊儿郎当的烂赌鬼,为了钱答应前女友照顾儿子李阳。二人相处的过程中,辉哥发现儿子虽然患有自闭症,但也有“赌”的天赋,开始动起歪脑筋,让自己和孩子陷入危险的境地。袁咏仪饰演的前女友病逝后,遭到社会毒打的辉哥也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父子感情增进的同时,真正扛起责任,带着儿子奔向人生新一页。
《别叫我赌神》的确不是一部“赌片”,其最早的片名是《骄阳岁月》,更贴近温情怀旧片的设定。在周润发的代表作中,《阿郎的故事》同样讲述落魄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真情,在30多年前赚足观众的眼泪。
相比之下,周润发在影片前半程的表演更贴近港片巅峰时代的夸张风格,一些情感转折上的处理显得有些生硬,辉哥最后通过跑步的方式找到内心平静的情节,又和现实中周润发酷爱慢跑、甚至在上海也要去外滩跑一程的新闻有些呼应,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时而被感动、时而又有些出戏。
剧情“一望到底”
时有时无的“缝合感”让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别叫我赌神》没能获得高口碑,影片的豆瓣评分只有5.6,既比不上《阿郎的故事》(8.5)和周润发、庄文强的上一部作品《无双》(8.0),也不如2021年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妈妈的神奇小子》(6.9)。对于影片的亲情主题,大多数观众表示认可,但“手法老套,剧情让人一望到底”的问题,作为编剧的庄文强和摄影师出身的导演潘耀明也要“背锅”。
《别叫我赌神》中的一些喜剧设定,以及周润发为了喜剧感而采用的“浮夸式”表演,和后半程的煽情氛围并不统一,这也让影片在情感节奏上一直有些尴尬,往往是在俗套、无聊的戏码让人难以忍受之际,突然又跳出一两个触动人心的泪点,无法做到从一而终的细腻温情,带给观众的遗憾多过惊喜。
当然,《别叫我赌神》的低口碑和不卖座应归因于导演、编剧和剪辑,并不能就此说明香港电影和香港演员已经“过时”。周润发叱咤影坛近半个世纪,他的演技早已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中获得肯定:既能在《大丈夫日记》这样的庶民喜剧中“万花丛中过”,又能在《卧虎藏龙》中化身气度不凡的武当大侠,代表作《赌神》中的周润发时而天真烂漫、时而城府颇深,浮夸和内敛状态随时切换,堪称“教科书”级别。
“赌”沦为怀旧“包袱”
对比《别叫我赌神》的遗憾和《我爱你!》的感动,越来越多的观众发现,能够被称为华语影坛宝藏的恰恰是发哥那一批香港演员,他们一直在与时俱进,用丰富的表演经验顺应观众和类型的需求。相比演员的常青,一些港片独有的亚类型则逐渐被时代淘汰,譬如曾经风靡一时的“赌片”“古惑仔”,如今只能沦为一些怀旧题材中的“包袱”,被王晶、周润发、周星驰等当年的创作者,以及大鹏这样的影迷型后辈来致敬和解构。
从《赌神》到《赌圣》《赌侠》《千王之王》、再到《澳门风云》系列,“赌片”这个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屡屡打破票房纪录的港产类型片已经玩不出新花样,离开那个极具娱乐化的商业年代和粗放口味,那些当年看起来神乎其神的赌桌牌技原来只是廉价的特效,很难吸引到今天的观众。
2015年的《澳门风云2》中,周润发就亲自调侃过自己的代表作,那个身着黑风衣白围巾、吃着巧克力、踏着激昂的主题音乐登场的“赌神”高进,早已沦为被戏仿和解构的“港片文化符号”。从这个角度看《别叫我赌神》这个片名,更多了份时代变迁、偶像落寞的感慨,供港片迷们久久怀念。
标签: